第484章
作者:
阿不不知道 更新:2025-03-22 10:40 字数:3448
甚至连当日也在队伍中,只是在王驾后面许多,没有亲眼目睹当场的王允,都认为那一箭是吕布所射,是故意把好名声让给月月。
所以他才故意向刘协进言,把这一对姐弟分开,不给他们聚在一起的机会。
至于后期准备离间他们二人,使姐弟相争,这种后话,暂时就不要再提啦。
--------------------
作者有话要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39章 三国梦飞将在33
一群人浩浩荡荡回到五原郡, 留守在此的郡长史陈宫亲自站在城外迎接他们。
董卓倒台之后,朝廷很是换了一波新鲜血脉。
月月领取任命文书的时候,同样看到了陈宫的名字。
此时本该返回家乡附近, 担任豫州谯郡中牟县县令的陈宫仍在这里,他的选择已十分明确。
多谢公台先生愿意助我!月月翻身下马,忙将向自己行礼的陈宫搀扶起来。
回到五原郡后, 月月立即开始进入并州州牧应有的工作状态。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将一应家当和人手搬至晋阳,开始在州治所办公。
算算时间,月月在五原郡任太守也有十年之久,整个并州的情况她不说了解得一清二楚,却也知道得七七八八。
并州各郡也都知道本州唯一一位女太守的实力,甚至异族入侵时还受过五原郡军队的帮助。
在这个月月需要支持和响应的时候,他们自然第一时间发声。生怕动作慢上一点,原本五原郡军,如今并州军的剑锋就对准了自己。
多亏了月月这十年间在并州建立的威望,才能让她兵不血刃地全盘接管整个并州。
要知道自从袁绍召集各路英雄讨伐董卓, 各方势力先后响应, 并且开始明目张胆地扩张军队,发展势力。
讨伐董卓未见他们立下寸功, 名下的军队倒是养得兵强马壮。
在这种风气之下,即便并州没有人响应袁绍的号召,但是趁机培养自己势力的人倒不少。
只不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兵锋再利也利不过月月麾下的军队, 所以在月月接手并州后, 他们完全没有顽隅抵抗的想法,乖乖接受了她成为并州牧的事实。
因为月月这次归来带了大批人手, 倒是不缺在并州各地任职,维持一州运转的官吏。
只不过在任命他们之前,月月先把他们全部召集到她开办的学校里,为他们安排了笔墨纸砚,请他们先参加一场考试。
试卷一一发到众人手中,除了经朝廷任命的官员荀彧,连放弃朝廷官职,选择跟随月月得不到陈宫都拥有一张。
倒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诸位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行。监考官月月道。
现年十五岁,刚够参考资格的任红昌同样坐在下面考试,她正认真审读考题,就听见自己的同班同学、来自凉州的王异低声念叨:考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刺史心里有啊!
任红昌没有应声,她心想愿意坐在这里参加考试的人,有谁不明白这里道理呢?
他们现在拼得是什么,不是才学有多么丰富,而是想法和观念是否于使君契合,能否贯彻落实她的理念。
任红昌自从被吕布买回来,就一直生活在太守府中,见惯了其中的人和事。
她在月月开办的学校读书多年,经历过学校的多次变革,已从这里变化中,看出了月月的志向绝对不比任何人小。
既然同为女子,她更应该成为与她携手的同伴,却不能成为拖她后退的绊脚石。
任红昌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捏了捏手中答题的炭笔,准备作答。
她刚想劝好友王异不要想太多,认真做题才是眼下的关键。
要知道她和在座的其他人都不一样,是自己从凉州辛辛苦苦跑来求学的啊!
任红昌准备好的劝说之语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她就看到王异已经把第一题的答题区填的满满当当,开始进军第二题。
试卷比脸还干净,一字未写的任红昌默默把头转回去,把视线放回自己的试卷上,开始认真答题。
月月作为监考官,站在考场的最前面的高台上,俯视着所有正在答题的考生,站在她身侧的自然是她麾下唯一一个不用做试卷的荀彧。
荀彧看着下面年龄不一、分男女而坐的考生,目带不解:场上考试之人多是才学斐然之辈,哪个单挑出来都是人中龙凤,使君何故用此法择选?如此行事,岂不是让他们这些辛苦随您来此的人心寒?
月月表情古怪地看了他一眼,问道:这有什么好心寒的?
她抬手指向坐在最前面的吕石道:若论亲疏,谁与我的关系又能与小石相较?该考试的时候,他也得考试。这不过是场小小的摸底考试,阅卷人只有我一人,评判标准由我一人决定,已是非常公平了。我这可还没弄封名阅卷,专人誊抄呢。平时若是有人愿意寻我交流,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也是能记住他的笔迹和答题思想的。
说白了,此次考试考得不仅是场内,还是场外。
如果真有心在月月这里一展才华,早就在从颍川赶往并州的这条路上找机会在她面前展现了,何必等到现在?
荀彧还是不太喜欢考试这种选拔方式,他忍不住问道:是我推荐的人不合你心意吗?
当然不是,荀彧推荐的每个人,不论是才华,还是能力,胜任月月这里的每一个职务都绰绰有余,但是、但是
这是一个服从性测试,月月这样告诉荀彧,她只着空缺的那些位置,对他道,你看,我这点要求他们都不愿意听从,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呢?
荀彧扶额。
虽然以他的傲气,若是真让他和一群人在这里参加考试,他也会选择不来,但是真被月月这样点出来,他还是有些微的尴尬。
因为空着的位置里,有一个就属于他的兄长荀谌。
荀谌本在袁绍处任职,袁绍命他前去劝说冀州牧韩馥,让他出让州牧之位。
这种于大义有缺的事,荀谌本来打算硬着头皮干算了,但是在上路前,他收到了荀彧的来信,告诉他,他准备把荀家举家迁到并州。
荀谌并不认可荀彧的这种做法,连忙向袁绍请辞,估算荀彧他们大致的行军路线,成功在他们进入并州前将人截住。
被后人用笔墨大书特书记载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就没有下文的人,各方面能力又怎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试图说服荀彧的荀谌,到最后也没有说服荀彧,反倒被一家人劝阻,和他们一起来了并州,帮着家族先在此安定下来。
他原本有考虑和荀彧一样,在并州牧这里先当个谋士,之后再考虑其他。
然而月月在安定下来之后确实邀请他了,可是并不是邀请他入府做谋士,而是邀请他参加考试。
荀谌气得半死,觉得自己原来来并州已经给足了月月面子,她竟然还玩这一套,简直过分至极!
自觉被瞧不起的荀谌收到考试通知后,明确告诉荀彧,自己不会去参加考试,说什么都不会去。
他和荀彧是嫡亲的兄弟,除了齿序、样貌、天赋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同,其他都别无二致。他出门在外,也是荀氏嫡支,荀绲嫡子。
荀彧劝说了了一下荀谌,让他平复一下情绪,倒也没强制要求他必须得去。
推己及人,他若是面对和荀谌同样境遇,他也不会去。
以他荀彧之能,不论跟随哪位主公,都能助其成就一番大业,失去他是别人的损失,绝对不是他自己的损失。
正好,荀谌所想与荀彧所想并无甚差别。
有些人本领很强,有几分傲气也实属正常。因为这些小事错过人才,岂不可惜?面对月月本人的时候,荀彧的心绪反而平和了许多,这就是和人相熟程度造成的态度差别。
月月诚实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你知道的,我家世不显,还是个女子,行事受到质疑,下达命令被人阳奉阴违的概率比寻常男子都要高很多。如果留下一个瞧我不起的人才,使得下达的政令不能畅通,想要开展的政策不能施行,那还不如留用一些愿意听我的话,按照我的命令干活的人。
她的目光移到下方俯首答题的陈宫、郭嘉、吕石等人身上,对荀彧道:至于你说错失人才,我倒觉得人和人之间总是有缘分在的,我总能等到与我志同道合的人才辅助我的。
难道他们不恃才傲物吗?难道他们没有作为顶级谋士的自傲吗?
他们当然有。
只是他们愿意俯下身子,助月月一臂之力,达成她之所想罢了。
荀彧长叹一口气,拿起一张因为有人缺考而多出来的试卷,拿起一只毛笔,在桌案跪坐:那彧今日也来参加一下使君的服从性测试吧。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