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235章
作者:竹里人家      更新:2025-04-03 11:37      字数:3804
  
  乡下一堆夫妻的公分就足以再养几个孩子,林建军正是18岁的好年纪,怎么说赚的公分也够自己吃用的了,总不能永远指望着家里。
  -
  东西最后被冉佳仪拿到邮局寄出去了,只是林家的气氛再次陷入了沉闷当中。
  尤其是原本还意气风发的林建军和林建慧,显然都有些着急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十月份,早的明年三四月份可能就会安排人下乡,晚的到六七月份也就差不多了,可以说,大形势下他们在劫难逃。
  这种情况下,要么想办法搞到一份工作有一个岗位,要么就得乖乖下乡,当然,林建慧这样的女孩,嫁人也不失为一种途径。
  只是这些都要在下乡的名单确定下来之前弄好,要是名单出来了,就不可能不去了,否则那就是违背领导人的意思,不愿意服从组织决定,在这时候可是很严重的罪名。
  冉佳仪知道他们在偷偷的找门路、找关系,只是她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时候的工作多宝贵,近一年来县里的厂子几乎都没有再公开招人了,进的要么是顶岗的、要么就是悄悄塞关系进来的。
  只是林家一没关系,二没有钱,想什么都白搭。
  冉佳仪来到这里这么久,虽说也赚了钱,可转头就花的差不多了,几乎没剩下多少。现在一个岗位动辄好几百的价钱,对于此时的林家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不管底下是如何的波涛汹涌,冉佳仪面上都稳如泰山,丝毫看不出一丝波澜。
  见了原主上一世几个孩子的去路,冉佳仪心里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不管几个孩子想出了什么办法,是自己走门路也好、是嫁人也好、做上门女婿也罢,总归都是他们的造化,冉佳仪这一次只需要让自己做到一点,那就是不依靠几个孩子而活。
  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一个人得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勇气,否则她都永远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时间就在这样尴尬的氛围里越走越远,十一月很快过去,时间已然来到1969年的十二月,冬天来了。
  在这期间,冉佳仪又收到了林建军的几封信,只是与第一次的送物资安慰相比,后面冉佳仪也没有再送多少物资,都是以鼓励安慰居多,就连信都由原本的一页纸扩展到了两张纸。
  除此之外,她也给不了什么了。
  两个月,冉佳仪又给市里的商店送了两次货,只是帕子的销售速度比较慢,要么就卖不掉,偶尔一卖就是几条,全靠运气,冉佳仪着急也无用。
  倒是冉佳仪十一月送过去的一副中等型号的屏风,送过去没两天就被人买走了,冉佳仪收获了一大笔钱,都被她仓鼠屯粮一般藏到了存钱罐子里,接下来过冬需要的物资可不少。
  然后,冉佳仪就将心思扑到了绣大件上,整个十二月,冉佳仪都在刺绣中度过。
  进了十二月,过年也就近了。
  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屯粮、准备年货上。
  林家没什么亲戚,原主那边的娘家早就不走动了,林家这边也就过年的那几天需要跑一趟,其余时间林家人都是窝在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和左邻右舍串串门。
  -
  或许是因为过年的原因,冉佳仪加急赶制的两个大件在放到店里后都很快卖了出去,弄得郭店长都开玩笑般的说自己有点后悔当初的决定了,不过也没有更改的意思就是了。
  冉佳仪也就当没听见,她多赚了点钱,可风险也是要她自己担的。
  要知道,自从开始给市里商店绣东西,厂子里剩下来的针头线脑压根就不够使的,大部分材料还是要冉佳仪自己去买,但凡一个大件亏在手里,那就是一个月白忙活。
  好在冉佳仪所用针线的质量都不错,即使短时间内卖不出去,也可以留一段时间,不会坏。
  这一年,冉佳仪赚到了不少钱,便也没有亏待自己。
  买年货的时候几乎是原主去年在时候的两倍,这其中还有一些要寄给老大林建党的。
  因为充沛的年货,林家的这个年过的还算开心,只是年过去了,紧张的氛围很快卷土重来。
  二月份,下半学期开学,林建军和林建慧惊慌的发现,这股下乡潮已经蔓延到了学校里了。
  学校里到处可见下乡宣传的标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也开始对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学生们开始炮轰式下乡宣传,甚至有下乡知青办的人员过来宣讲。
  讲的无非就是知识青年下乡建设农村,可是有过前年几届下乡知青们的消息传回来,人们也陆续知道了,下乡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美好。
  比起极少数真正有所成就的知青们,更多的知青陷入了繁重的体力劳作中,在那里他们只需要挥动锄头、挥洒汗,收获一份口粮。
  至于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他们所自以为傲的城里人身份,在下乡了之后不值一提。
  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极力避免下乡,极端的甚至会弄病、弄残自己,来躲避下乡。
  冉佳仪肉眼可见里,家里的几个孩子明显更焦躁了些,其中又以林建军最甚,林建慧则是稍微好点。
  对此,冉佳仪猜测,她可能是有了可以依靠的对象,但她也没有说什么,全凭个人选择吧。
  林建军开始不再去学校,不再听老师们那洗脑般的宣传,而是大街小巷的、一个个找上门那些厂子,打听招工的消息、工作的消息,只是一无所获。
  好在知青办的人暂时还没有上门,一切似乎还有周旋的余地。
  似是一眨眼间,时间就从二月份到了五月份。
  毕业在即,小县城里慌乱成了一片。
  下乡的注定是一个大群体,而非某个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林建军是否愿意,最后,在他拿到毕业证书之后的第十天,工作还未能落实,知青办的人终究还是找上门来。
  妈,怎么办?林建军着急忙慌,无助的跟冉佳仪求助。
  冉佳仪也没有办法,只得安慰他,下乡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单看林建党就可以看出,一开始的哭诉只是为了拿到更多的物资,等到明白没有更多之后,也只得踏实干起了活儿来。
  最近来的几封信里,甚至可以坦然的谈起乡下的趣事。
  独自一个人在乡下的日子,林建党似乎也无奈开始了蜕变。
  --------------------
  竹里:修了一遍,好像还有错误,太晚了,明天会再修一遍。
  第186章 第十一个世界
  最近的一封信里, 林建军主动提起了下乡后的趣事,是前阵子寄出来的。
  那是还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不同于四季如一的城里, 乡下的春意显然更浓一些。
  而且, 远离了秋收的繁忙,窝了一个冬天,看见久违的绿色, 总是叫人心情舒畅的。
  林建军的信里就隐隐透露出这么个意思,且春天乡下屋子要更为丰盛些,路边的野菜、山里的野物, 都是无聊生活里的惊喜点缀。
  冉佳仪看着信,一点点读给几个孩子听, 权当稍微缓解了几个孩子的焦虑。
  下乡, 曾经无比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因为身边有人离开一下子就变得近了。
  老话说刀子不落到自己身上不知道疼,其他人也无法理解被迫下乡的颓丧和不安,但其实,下乡, 也不全然是坏事。
  冉佳仪在后世的时候,有一些长辈就是曾经下乡的知青, 他们收获的除了艰苦的物质生活外,精神生活甚至比城里还要丰富,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一处地方, 甚至有的就此落地扎根, 奉献自己的一生。
  有舍必有得, 就是这么个理儿。
  而冉佳仪对于林家这几个已经下乡、或者即将下乡的孩子期望值也不是很高, 只要他们下乡后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三页的长信读完了,冉佳仪抬眼去看林家几个孩子,却见几人神色不一,但很明显,原本焦急万分、慌张不已的林建军,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忧愁已经消散了大半,只剩下些许对未来的不安和彷徨。
  都也听到了,你们大哥在乡下过的也还不错,那么多人都过来了,你们就是下乡了肯定也没问题的,建军,尤其是你,与其跟没头苍蝇乱转,还不如好好准备下乡需要的东西。事情已成定局,再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这是冉佳仪最后的规劝。
  林建军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胡乱的点点头。
  冉佳仪就当他应承了。
  比起后世多样的选择,这个年代的选择无疑是十分贫瘠的,或者说压根就没有选择,找不到工作就得下乡,这是现在铁打的事实,没门路没钱,谁也无法改变。
  最小的两个年纪还小,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担忧,但就在眼前的林建慧也是比较着急的,且对于冉佳仪的话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相信,乡下好,怎么可能,泥腿子待的地方还能好到哪里去。